返回顶部

详情

details

柳州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见成效,实现医、保、患三方共赢

发布时间:2019.05.25 文章来源: 作者: 阅读量:1514

字号:

近日,在深圳召开的柳州医保精细管理与支付改革评估报告学习研讨会上,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杨燕绥教授表示,柳州的支付方式改革使医保管理服务质量得到极大提升,其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。

近年来,柳州市以医保付费方式改革为抓手,基于国新健康DRGs点数法,探索开展以DRGs病组点数法付费方式为主的复合式医保付费方式改革。目前,柳州市开展DRGs点数法付费的定点医疗机构达112家,含957个病组,覆盖全市一、二、三级医疗机构,开创了国内一级医疗机构实施医保按DRGs付费的先河。柳州市坚持医保精细化管理,形成了医、保、患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。

研讨会对柳州市医保保精细管理与支付改革进行了充分研讨,详见如下报道。


《柳州医保精细管理与支付改革评估报告》学习研讨会在深举行

2019年5月12日下午,清华大学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2019年阶段成果讨论会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k楼307会议室召开,杨燕绥教授、博士后李超凡、研究人员妥宏武、中心秘书刘佳楠及杨明慧等11位同学参加了会议。

会议上,大家就《柳州市医保精细管理与支付改革评估报告》进行了充分讨论。吴梦曦从政策内容的角度,认为柳州医保支付方式具有如下特点:首先,支付范围不仅覆盖了住院服务,而且还包括门诊慢性病、康复和家庭病床等,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;其次,探索出了中医价值付费并初见成效,具有创新性。陈李炎从政策执行的角度,认为政府领导重视是深化医保支付改革的基础,医保、医院、药监和物价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是关键,对话协商与协议管理推动改革顺利进行,实现三方共赢。政策效果方面,杨明慧认为,柳州市逐步实现了卫生服务的“铁三角”目标,首先,医保支付引导医疗资源下沉,逐步实现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从倒三角向正三角转变,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;其次,通过智能审核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;最后,DRGs点数法和按人头付费等预付制使医院积极主动参与控费,个人负担逐年下降。何佳琳和廖美霞认为柳州通过支付方式改革,不仅促进医院建立控费提质的内生机制,加强成本管理,而且引导患者合理就诊,促进医疗资源下沉,加强了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、有序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。

张森琳从医保支付和医疗质量入手,认为下一步需要重点考虑医疗安全性,探讨支付方式改革落脚到医院,如何推进医疗质量提升,如何实现精益化管理,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医院实现学科建设水平提升,增强百姓对医疗服务的获得感。杨峰也持有相似观点,认为现代医院管理需要适应医保支付改革,在总结过去经验医疗基础上,开展循证医疗,探索精准医疗,实施精细化管理,提高医疗质量和医院效益。

黄成凤同学从疗效、成本和患者体验三个维度评价了柳州医保按照同病种均值80%对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的可行性,其中有6个病种是可行的,按疗效价值付费需要谨慎推行。

同时,大家也认为改革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,如医生和患者的参与不够、缺乏医疗质量评价等。在未来需要重视医务人员的支持和参与,加强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,追踪评估改革效果。

妥宏武老师总结了柳州医保支付方式的经验:(1)在总额控制方面,将医保基金地区总控和医疗机构总控结合起来,编制各定点机构年度支出预算指标和地区年度支出预算总额;(2)实施门诊慢性病病种人头包干付费,根据各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慢病管理人数、病种数量和各病种费用标准预确定年度费用指标,超支不补,结余留用;(3)DRGs点数法的点数需要合理设定,既要考虑技术难度、资源消耗等因素,也要考虑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收治病人的难度,逐步实现“同城同病同治同价”。李超凡博士后从地区经验和政策研究相结合的角度,分析了柳州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启示:(1)在学习柳州经验的基础上,从理论层面认识和分析各项支付方式改革的逻辑与机制;(2)应用科学的项目效果评价方法,评价柳州支付方式改革的效果,提供支付方式改革的循证决策依据;(3)总结柳州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背景、措施、成效和问题,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。

最后,杨燕绥教授对讨论会做总结发言:(1)柳州的支付方式改革始于2002年,在17年持续、系统的支付改革中,医保管理服务质量得到提升,其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;(2)精细管理是医保支付改革稳步推进和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,柳州坚持医保精细管理,基本完成以病组——点数为主的复合型支付体系,初步形成了一个医保患联动的综合治理机制;(3)支付方式改革需要全面开展,覆盖住院、门诊慢性病、康复、中医和日间手术等各项医疗服务,覆盖各类基层医疗机构和医院,在宏观上建立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,在中观上建立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长效机制,在微观上建立促进医疗机构控费提质的内生机制,从而实现医患保三方共赢的结果。

微信截图_20190525142348.png

研讨会现场



国新健康保障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   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0933号 鲁ICP备2023050388号